文 | 今时品牌实验室
作者 黄惊涛
时间、空间、人与“道”:
茅台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的
广袤视角
4月8日,由贵州茅台独家冠名的纪录片《寻色中国》,在北京三里屯英皇影视城举办首映礼暨主题论坛。4月11日起,每逢周五,这档中国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,将在腾讯视频上线。
首映礼当天,一场东方传统色的盛宴打开,《寻色中国》第一集《煌煌国色》、第二集《神颜莫测》呈现于300余位观影者眼前,随后的主题论坛《传统色彩的文化解码与文明对话》,出席嘉宾进行了多轮分享,其中,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倡导者代表,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王莉,首先谈到了她的观影感受:“岁月的积淀、自然的馈赠、平凡的生活、哲辩的思考”。她以此概括《寻色中国》所覆盖的时间、空间、人和“道”。
正是带着这样广袤的视角,王莉面对记者“茅台为何把目光关注到传统色彩领域”的提问时,继而阐述了她对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的理解:
“传统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,酒文化也流淌千年,都承载着技艺的传承和时间的沉淀,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工匠精神,二者异曲同工。尤为重要的是,茅台作为一个民族品牌,既要回望历史,又要面向未来。”
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是一项从茅台的“小我”出发,最终融入到民族文化深处的“大我”之中的文化公益计划。
王莉毫不讳言这项计划的出发点首先是茅台的“为我所用”。
在虎年、兔年生肖酒的开发过程中,用什么样的颜色为其命名,曾是这个全球开发时间最长(需历时12年)、在中国酒业和消费者心中享有盛誉的酒类大单品的一件大事。
虎茅用的是“碧玺绿”,兔茅用的是“天缈绿”。这些名字深沉而富有韵味,它们诞生于传统文化,但还没有与传统色的“典籍有自”“历史有载”产生完全一致性。值得一说的是,“天缈绿”的命名还来自于茅台的另一个“小我”——“茅台对面的山上,只要一下雨,它就会山岚升起,然后绿色就若隐若现,所以我们给它起了名叫‘天缈绿’。”
茅台的这片山水启蒙,最终汇入到了中国更大的山水传统之中。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自此孕育。王莉说这同时也受到了中国著名色彩专家郭浩的启发,“看了郭浩老师的书,我们才发现中国的传统色表达得那么有意境”。郭浩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色的打捞与解读,后来他成为了这项计划的文化总顾问。
“为我所用”持续到了此后龙茅、蛇茅以及“飞天文化酒”系列的瓶身、包装设计之上。
龙茅取“柘黄色”,“散花飞天”文化酒取“柘黄色”的周边色“松花色”,——两种颜色又来源于2024年茅台联合中国流行色协会发布的东方传统色“缃叶色”;蛇茅取“绛纱色”,来自今年发布的东方传统色“绛纱”,伴随发布的“笙乐飞天”文化酒则取“紫矿”,同样是绛纱色的周边色。
无论是缃叶、柘黄还是绛纱、紫矿,这些颜色均是东方传统色色彩宝库中已有之色,拥有五行文化支撑,历史典籍有源,传统服饰、绘画“有用”。茅台的文化产品开发由此与东方传统色形成文献、典故、场景、哲学等方面的完美闭环。
“味”从此拥有了另一种“道”——色彩之道。
作为一个深耕于中华传统文明的企业,既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、“为我所用”,又承担传承创新中华文化、“我为其用”,茅台在东方传统色方面开始从自身的“向下合用”,走向“向上寻道”,寻东方传统色之道:
这项计划不止包含每年年初发布该年度的东方传统色,还包括推动传统色的色彩采集与还原工作,以及色彩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,并最终要推动基于中国哲学与审美理念、基于古人日常和今人生产生活的传统色色彩模型建构。
这项工程的最终轮廓,将有似于西方世界的潘通色模型和孟塞尔体系,归纳出可供中国现代工业应用和艺术运用参照、可供现代中国人生活进行审美的一套色彩法则。
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,茅台视其为它“人文公益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茅台也由此从传统色彩文明的“承载者”“受用者”,转为东方传统色的传播者、推动者,——茅台凭借其强大的品牌辐射力,承载色彩文明、影响消费者,并且“为其所用”,变成传统色彩文明的主动、主力推手。
除了高粱、小麦和水,
茅台还“发现”了新叙事框架
组成茅台酒的三种原料是高粱、小麦与水。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三种事物,最终却酝酿出了这个地球上最为知名的烈性酒产品之一。
茅台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,但放在全球植物的旅程范围看,它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。人工驯化的高粱最初出现于东非高原上的埃塞俄比亚,小麦的原产地是公元前9000年的西亚新月沃地。天地从不分彼此,太阳的光芒映照大地,呈现的色彩也无分两样,但审美会分出文明之间的差异,映射出不同文化的哲学与审美。东方传统色有自己的祖国,就如同“离开茅台镇,酿不出茅台酒”。
茅台的包装艺术自它诞生之初,实际上就与中华传统的色彩文明结合在一起。
1954年前后诞生的茅台第一张酒标,以红白相间之色,与此后飞天商标的金色,形成了这个全球烈性酒第一品牌的“超级符号”。绘制这张酒标的美术师,或许不会想到,在他的用色中,所隐含的色彩文化,会如此之深地支撑起这个视觉符号,走进消费者的深刻认知中。回过头看,色彩,在最初的茅台形象传播中,就成为茅台的重要标识。“色彩是茅台品质与品牌表达的内核”,在《寻色中国》首映礼上,王莉通过茅台经典酒标,认为色彩一直是茅台的典型生命力。
她同时还分享了几个茅台酒与东方传统色的“微小故事”。
茅台曲块的“鞠尘色”。“茅台酒的曲胚是黄里透着白的颜色,如果我们说‘黄里透着白’,那是没有力量的,但是如果我们说是‘鞠尘’这个颜色,我们立马就会感觉是穿越到了千年前,看到工匠在制曲,在这里色彩就变成了一个远古技艺的传承和流淌。”“鞠衣,黄桑服也。色如鞠尘,像桑叶始生。”这是《周礼》中记载、描述的一种颜色,是古代王后祭祀蚕神时穿的礼服之色。
茅台酒醅的“酱色”。“大家知道茅台酒酿造的三种原料,高粱、小麦和水。高粱加了水之后发酵,发酵了之后,堆积的酒醅颜色是比较深的,这个色就叫酱色。酱色也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传统色,一旦提到酱色,你们会不会觉得它很有历史感、很厚重,会有工匠精神在里面?”
王莉娓娓道来的故事,或许源于她之前作为总工程师对茅台酿造细致入微的观察。
1964年,时任茅台酒厂副厂长的李兴发,发现了茅台“酱香、醇甜、窖底”三种典型体,这为“酱香”这种香型的命名,带来了直接的影响。王莉的这几个故事,某种程度上来说,可以视为茅台人重新发现、找到了一种关于茅台的“色彩叙事”。
这种色彩叙事,为茅台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叙事框架:在古老的东方传统中,一个全球性的现代产品,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地理口音、历史外衣和文化腔调,可以“有声有色”。
这种口音、外衣和腔调可不止于茅台。近年来,国潮汹涌,传统色深入现代生活的底里。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正是要为这些正在兴起的文化消费,建立一个包裹性更强、知识化来源更为科学、设计应用更为得心应手的框架体系。《寻色中国》主题论坛上,王莉“促其所用,为其赋能”的表态,进一步延展了今年东方传统色发布会上她“乐见其成”“乐见其用”“乐见其好”的观点。
茅台的“文化财报”,
正在形成茅台的另一种长期主义
4月2日,贵州茅台发布了2024年报。2024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,741.44亿元,同比增长15.66%;利润总额1,196.39亿元,同比增长15.41%;归母净利润862.28亿元,同比增长15.38%;海外收入51.89亿元,同比增长19.27%;上缴税金770.56亿元;2024年度合计派发现金分红将达到647亿元。
同一天,贵州茅台还发布了《2024年环境、社会及治理(ESG)报告》,首次引入“双重重要性”分析框架,深度接轨国际主流标准,意在重塑可持续性发展的严谨性。
两份年报,体现了茅台的经济指标坚韧和企业社会责任强韧。如果说前两份年报彰显了茅台对股东和社会的长期主义回报,那么它多年来在文化上的投入,“文化财报”的“柔韧”,体现了另一种长期主义和责任抱负。
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只是其中的一环。
“回望历史就是要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、保护和传承里。我们现在初步规划了四个‘寻’,第一个‘寻’就是‘寻色中国’和东方传统色彩计划;第二个‘寻’,是‘寻古中国’,这个正在进行,涉及文物的修复、遗产的保护;第三个‘寻’是“寻醴中国”,‘醴’就是美酒,我们希望能够把古籍里的美酒文化、历史、技术挖掘出来,能够支持善本再造;第四个目前还没有开始,也就是‘寻味中国’,风味是酒的核心,自然也是茅台酒的核心品质表达之一,风味现在可能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,但是既然叫‘味道’,味道就是科学和哲学的结合。怎么把‘寻味中国’的人文价值、科学价值结合在一起,或者有一天,我们可以做出中国人味觉的图谱,就像我们现在‘东方传统色计划’里把色卡做出来一样”。
这是茅台的向外寻求。但茅台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向内修炼。
4月9日,阵容庞大、专家云集的申遗与博物馆建设调研座谈会在茅台举行。这个拥有国家级酿造工业遗产群和全世界最大的酒博物馆“中国酒文化城”、还拥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企业,如其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德芹所说的,正在建构“六位一体”的申遗矩阵,同时要把申遗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工作中,并且建立“全周期”工作体系和“同心圆”工作机制。
可以期待,茅台的第三份财报“文化财报”,将为茅台品牌的柔韧性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,为中国传统文明创新赋予更多的能量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