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4年Forrester明确提出低代码概念以来,这一领域就开始逐步升温。尤其2020年疫情过后,低代码凭借开发门槛低、易用性等优点赢得了众多投研机构与企业用户的青睐,俨然成为了IT行业红极一时的风口。据统计,2020~2021年中国低代码行业早期融资金额均为千万人民币级别,维格表甚至在一年中连续完成了三轮融资。据Gartner预测,到2025年全球低代码收入将达到290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%;而仅低代码PaaS部分,预计也将扩大到143.8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26.4%。到2025年,企业机构开发的新应用中70%将使用低代码或无代码技术,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还不到25%。但与此同时,围绕这种新的软件开发模式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。2021年上半年,一篇名为《“行业毒瘤”低代码》的ThoughtWorks中国区CTO徐昊专访文章,将这种质疑的声音放到了最大。但很快,低代码厂商明道云的创始人任向辉,亲自下场以一篇《低代码不是行业毒瘤,你才是!》予以回应。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根源,还是要回到低代码待解决的核心需求上看。一般来说,要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主要通过两种方式:一种是让专业的人更高效地工作;另一种则是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。第一种提升的是个体效率,第二种是通过提升组织规模来提高整体效率。这也就衍生出了两种路径:面向专业开发者的低代码与面向业务开发者的低代码。前者使用对象是开发者,目的是为了帮助开发者省去“逻辑”中大量重复性的工作,如增、删、改、查、发送邮件等功能都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完成,省去编程中枯燥的部分。后者则是将代码模块化封装之后,服务于业务场景,目的是在简单化的场景下快速响应业务需求、适应变化的局势,同时给业务人员更大的自由度,省去与开发人员的沟通时间,同时让应用更贴近场景。事实上,通过几年时间的市场检验,低代码技术在业务复杂度高、系统集成要求多、交付周期要求严、预算投入有限,但数据量不大、并发数量不高、界面交互精细化不高的企业软件领域已经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。比如企业生产相关领域的设备维保、库存管理;供应链领域的物流跟踪、经销商采购;客户服务领域的会员积分、在线工单;财务领域的凭证池、预算查询等“重业务场景”。但相应地,其通过组件化封装来提升效率的方式,也势必会牺牲一定的性能和定制化。虽然这两点在企业软件中并不是核心竞争力,但如果应用在数据量、并发数与界面交互精细度要求较高的互联网服务领域,目前低代码平台的能力毫无疑问是远远不足的。已被验证过的行业,可预见的就是众多大厂和传统软件企业的下场与投注。目前,全球范围内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、谷歌云、AWS、微软等,都推出了自家的低代码/无代码开发平台,比如钉钉的宜搭、腾讯云的微搭、华为云的AppCube等。11月3日阿里云云栖大会上,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、钉钉总裁叶军着重介绍了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数已经突破500万,低代码开发者数量超过380万;11月13日,腾讯正式升级云开发工具“微搭”,目前已服务开发者数超300万,新增小程序使用率70%;11月18日,华为AppCube全线产品全面升级,在低代码、零代码、数据看板三个方面升级优化。摆在众多创业公司面前的难题就变成了:是继续探索与企业合作落地的应用场景以及结合点,还是转而寻求用户基数更大的平台合作。市场目前的趋势无疑是后者。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简道云、奥哲网络、氚云、行翼云等机构,已经与阿里钉钉深度绑定,通过代码聚合平台钉钉搭打通;即构科技、泛微等则是腾讯云的重要合作伙伴;华为则联手用友、金蝶等已经成熟的厂商一起,共同开拓市场;字节收购黑帕云后,随之便推出aPaaS平台昆仑。生态圈的形成,有望进一步协力把蛋糕做大。这对于当前众多服务商尚处于孵化期、大量企业对低代码认知不足的阶段来说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低代码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、低代码产品与应用的进一步融合、低代码生态的进一步融合——中国低代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三个融合,广袤蓝图的勾勒离不开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。未来能否进一步拓宽应用边界,目前仍待揭晓。